經濟周期是什麼?對沖基金 Bridgewater 的創始人 Ray Dalio 的解釋非常經典。
交易#
經濟雖然可能看起來複雜,但其實是以簡單和機械的方式運行。經濟由幾個簡單的零部件和無數次重複的簡單交易組成。
如果對經濟機器進行細小化切割,那麼我們將得到最小的經濟組成單元 —— 交易,如同細胞之於人體一樣,經濟不過是無數交易的總和。
交易由雙方構成:買方與賣方。在每次交易中,買方使用貨幣或信用向賣方交換商品、服務或金融資產。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 交易完成。
而且,這個最簡單的交易模型告訴了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一個人的收入等於另一個人的支出,即賣方賺的錢等於買方花的錢。
信用在使用時和貨幣一樣,因此把花費的貨幣和信用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支出總額。
支出總額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所有的經濟周期和動力都是交易造成的。
一個市場由買賣同一種商品的所有買方和賣方組成,例如小麥市場、汽車市場、股票市場和千萬種其他市場,經濟就是由所有市場內的全部交易構成。
個人、企業、銀行和政府都在以上述方式從事交易,用貨幣和信用交換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政府是最大的買方和賣方,而政府有兩個組成部分,即收稅和花錢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央行控制著經濟中的貨幣和信貸數量,因此不同於其他買方和賣方,央行通過影響利率和發行更多貨幣來實行這種控制。
把全部市場的總支出加起來除以銷售總量就能得到價格,即:
信貸#
信貸就是一個人向銀行或他人借錢,並承諾日後歸還本金與利息的經濟行為。
信貸一旦產生,立即變成債務,債務是貸款人的資產,是借款人的負債,等到借款人償還貸款與利息之後,這些資產與負債將消失,交易得以完成。
不要忘記,支出是經濟的驅動力,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想想看,你每花一塊錢另一個人就賺了一塊錢,而你每賺一塊錢,必定有別人花了一塊錢,所以你花的越多,別人賺的就越多。如果某人收入增加,其信用度就會提高,貸款人就更願意把錢借給他。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具備兩個條件,償還能力和抵押物。收入債務比率高,借款人就具備償還能力,如果無法償還,借款人還可以用有價值可以出售的資產作為抵押物,這樣貸款人可以放心的把錢借給他們。所以收入增加使得借貸也增加,從而能夠增加支出。由於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這將導致借貸進一步增加,並不斷循環,這一自我驅動的模式導致經濟增長,也正是因為如此才產生了經濟周期。
當然,銀行並不會把錢借給所有人,它只會把錢借給信用良好的借款人,簡單來說銀行借款只看兩個指標:
- 償還能力(收入貸款比)
- 抵押物價值
只有那些收入貸款比高的人與擁有高價值抵押物的人才是信用良好的借款人,才能從銀行手中借到貸款。
根據 Ray Dalio 的調查,美國當年市場中流通貨幣幾乎全部是信貸。而根據
在社會生產力不變的前提下,市場價格基本上就取決於信貸。
為了控制市場價格不出現劇烈波動,央行必須通過控制貸款利率來控制市場中流通的信貸數量。而這就帶來了另一個經濟現象 —— 周期。
經濟運行的三股動力#
在 Ray Dalio 看來,經濟運行有三股動力:
- 生產率的提高
- 短期債務周期:5-8 年
- 長期債務周期:75-100 年
生產率#
社會生產率的提高是經濟繁榮的底層動力,它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它的增長速率也是最慢的一個。呈線性增長。
短期債務周期#
短期債務周期一般持續時間為 5~8 年,其核心影響因素為貸款人的貸款意願。
這個周期主要由央行控制。當央行給出的貸款利率較低時,貸款人就能夠以較低的利息借到貸款,這時貸款人的貸款意願就會增強,市場中流通的信用貨幣就會增多,而短時間內社會生產效率變化不大,產出的商品與服務等產銷總量基本保持不變,這時商品的價格就會升高,從而造成了通貨膨脹。此時,人們生產相同的產品就會獲得更高的利潤,大家都覺得自己在變得富有,這就是短期債務周期的上行階段。
然而,央行為了控制物價,不讓通貨膨脹過於嚴重,就會提高貸款利率,這時貸款人的貸款利息升高,貸款人就不願意再向銀行借貸,市場中流通的信用貨幣減少,從而導致物價下跌,使得短期債務周期來到下行階段。此時,由於生產商品的利潤下降,導致人們的勞動激情衰退,市場萎靡不振。這時,央行為了刺激經濟繁榮就會重新降低貸款利率,如此循環往復造成了短期債務周期。
長期債務周期#
然而,** 由於人性的貪婪與懶惰,人們總是傾向於向未來的自己借錢,借貸超前消費。** 在短期債務周期的上行階段多借債,在短期債務周期的下行階段少借債,無論如何反正都是在不斷地累積自己的債務,這就造成了長期債務周期。
長期債務周期的持續時間為 75~100 年,其核心因素不再是貸款意願了,而是整個社會的槓桿佔比與還款能力。槓桿率是借入的資金相對於自身資產或淨值的比例,簡單來說,如果用價值 100 元的東西做抵押借入 1000 元,這 1000/100 = 10 就是槓桿倍數,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会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
而在經濟形式好的時候,大家就會傾向增加槓桿倍數來獲得超額的收益。只要在經濟上行階段,無論是貸款買房買車,還是借錢炒股,都能獲得高額收益,這就使得人們從借貸消費慢慢轉變為借貸投資,借貸的錢所購買的商品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升值。
在長期債務周期的上行階段,經濟欣欣向榮,大家都背負債務,也同時擁有不少的金融資產。在金融資產帶來高收益的迷惑下,人們會對自己的收入產生錯誤的估計(金融資產收益具有劇烈的波動性,未來的收益未必和今年一樣),這時由於人們的收入增加與金融資產等可抵押物的價值升高,人們的借貸信用良好,借款能力提升,在加上借款意願的加持,讓整個社會的槓桿佔比不斷攀升,這就為日後經濟危機埋下了禍根。
在社會生產率沒有增加的前提下,單純地由金融槓桿造就的經濟繁榮又被稱作經濟泡沫,泡沫過大就會有破滅的一天。
當整個社會的槓桿佔比達到高點時,新的信用貨幣不再增加,金融資產的價格也會逐漸穩定,不再瘋漲。這時金融資產的收益僅僅來源於它當前的生產能力,相較於前段時間的野蠻生長,收益下降。此時,那些激進的投資者會發現自己的收入慢慢下降到債務線之下,已經沒有能力償還債務了。這就來到了長期債務周期的下行階段。
在長期債務周期的下行階段,資不抵債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消費在不斷減小,由於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其他人的收入也會減少,這就會導致更多人資不抵債。同時,由於大家都沒錢吃飯了,紛紛拋售自己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如房、車與股票等等)導致金融資產的價格猛跌,這時大家會發現不僅自己原以為的收入不在了,連自己原以為的資產也變得不值錢了。這就來到了經濟機器最脆弱的時間段,處理不好就會釀成大範圍的經濟危機。
支出總額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人們沒了收入,經濟就會逐漸蕭條。此時央行通過減低貸款利率來拉動經濟的招數也不靈了,人們這時不是不願意借錢了,而是沒能力借錢。收入小於負債,抵押物價值一路走低,人們的借款信用普遍走低,哪怕央行把利率降到 0 也無濟於事,因為銀行不願意把錢借給即將破產的人,而社會上信用良好的人越來越少,根本沒人能來借錢消費拯救經濟。
這就來到了痛苦的去槓桿化時代。在去槓桿化過程中人們削減支出,收入下降,信貸消失,資產價格下跌,銀行發生擠兌,股票市場暴跌,社會緊張加劇,整個過程開始下滑並形成惡性循環。隨著收入下降和償債成本增加,借款人倍感拮据,隨著信用消失,信貸枯竭,借款人再也無法借到足夠的錢來償還債務。借款人竭力填補這個窟窿,不得不出售資產,在支出下降的同時,出售熱潮使市場充斥代售資產,這時股票市場暴跌,不動產市場一蹶不振,銀行陷入困境,隨著資產價格下跌,借款人能夠提供的抵押物的價值下降,這進一步降低了借款人的信用,人們覺得自己很窮,信貸迅速消失。
怎樣應對去槓桿化?問題在於債務負擔過重,必須減輕,為此可以採用四種辦法:削減支出、財富再分配(向富人徵稅再通過社會福利措施轉移給窮人)、債務重組(借款方擔心貸款方還不上錢從而答應對方少還錢,有總比沒有強)、發行貨幣(央行直接印鈔票)。前三者造成通貨緊縮,發行貨幣造成通貨膨脹。如果他們能夠達成平衡的話,能夠和諧地去槓桿化。
發行貨幣是各國在去槓桿化階段常用的手段,面對經濟問題,政府的本能反應就是通過印製貨幣來救濟。然而,在進行貨幣發行時,必須謹慎考慮,以免引發惡性通貨膨脹。能否在救市和遏制惡性通脹之間保持平衡,成為實現去槓桿化並度過經濟危機的關鍵。只有國家運作得當,才能安全地實施去槓桿化,克服困難,重新回到長期債務危機的上升階段。否則,嚴重的經濟危機將降臨,對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打擊。